【分析】全站“活動類產品”的現狀分析與發展探索之路
活動是由共同目的聯合起來并完成一定社會職能的動作的總和。當線下生活中活動進行火熱的時候,互聯網時代的活動網站卻沒有獨領風騷。至少,沒有看到那個活動網站獨立存在并火起來了。豆瓣同城、微活動,都是基于母體延伸看來的產品形態。 一、行業環境 人為什么需要活動?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不能沒有生活中的群體聚集行為。 也許,獨孤終老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人終究是屬于社會性的,人需要活動。 豆瓣、微博均不是專門干活動網站起家的,那垂直的活動類網站是否能有所作為?帶著疑問,一起開始活動類產品探索之路。 二、產品現狀 目前國內最大的活動類網站日均獨立IP---豆瓣同城10萬、新浪微博微活動27萬,依靠母體成長起來的活動網站;還有快速擴張中的58同城、趕集網,各自產品架構中包含了同城活動類產品,幫助母體產品延伸和維穩。 經過調查發現現有活動類產品大致可分為四類:社區類、社交類、場館類、工具類。 由于活動社交類產品和活動社區類產品并沒有非常明顯的產品界限,此處將對活動社交類產品一并列入到活動社區類產品中。 2.1 社區類 豆瓣同城:豆瓣是國人的驕傲,是產品圈公認的一朵奇葩。豆瓣同城以北京、上海、廣州為獨立二級域名訪問,其中能統計到的只有北京、上海兩地的訪問數據,即為1.11%。根據豆瓣的百度指數顯示出其他城市占比,大概估算豆瓣同城流量在豆瓣占比2.8%,即獨立訪問IP在10萬量級。 活動酷:活動酷還是一個創業階段的產品。整體UI看上去略有山寨感。但這些不妨礙我去分析它的產品內在。活動酷很社區氛圍,用活動交際達成圈子形成弱關系。活動類型上以生活休閑類為主。活動類型決定了產品定位,由此用戶群體一目了然。 Plancast:Plancast定位全球,英文和中文可自由切換。活動、日歷、地點,發布活動計劃,達成后出現在自己的活動日歷中。利用瀏覽器定位地點,選擇活動推送范圍。Plancast很好的與Facebook、Twitter、LinkedIn結合,支持活動分享推送。 六人行:六人行始于05年,是很早一批獨立做活動的網站。近期大改版,目前為新版測試期。流量和排名都不甚好。六人行包裝了2個好玩的概念,即活動地點為據點,活動小組圈子為波段。 總結: 豆瓣同城定位于高端文藝型活動,偏主辦方舉辦。文藝活動+主辦方 活動酷定位于運動交友型活動,偏活動社交。小組+活動+找人 Plancast定位于全球性高端商務活動,偏活動社區。計劃+日歷+分享 六人行定位于活動社交網絡。活動+地點+小組+主頁 2.2 票務類 格瓦拉生活網:格瓦拉生活網,主要提供在線售票、場地預定服務。即提供活動場所。格瓦拉生活網總部在上海,上海分站的業務較全面。雖然格瓦拉也提供讓用戶發布活動,但依然是以自身平臺發布活動為主。從首頁看,格瓦拉活脫一個售票網站。但為了聚集人氣,做了社區,知道等產品,也加入了用戶發起活動的功能。當然,用戶發起的活動是需要和目前售票類型的活動相關聯的。總體而言,格瓦拉生活網是一個很好將售票+社區結合的案例。但目前重點偏票務類網站。 魔時網:魔時網是國內很早的專注活動的營銷平臺,主要提供票務營銷服務。魔時網號稱中國第一活動網,做活動的確很早。目前產品架構中有活動發布、活動推廣營銷兩個產品。 總結: 格瓦拉定位于提供活動場所服務。售票+場館+社區 魔時網定位于活動營銷平臺。主辦方+活動+售票+營銷 2.3 工具類 Vasee:Vasee定位很清晰,專注于活動工具。主要提供活動發布、門票銷售、報名收費、聯盟推廣服務。通過UCDChina的千鳥才知道Vasee。目前Vasee定位商務聚會,比較高端。網站流量目前不太好,但我非常看好這個模式。以工具為切入點,輕裝上陣,打造活動工具平臺生態系,產品布局思路清晰,將大有作為。 總結: Vasee定位高端商務活動工具。活動發布+門票銷售+聯盟推廣 三、產品探索 3.1 活動類型探索 對于自己的產品,更希望能對社會有所意義。關注人性與生活,能很好的加深我對產品的思考。 對于活動類產品,顯然, 從產品的活動類型上即可看出該產品的定位。結合自己的思考,暫且給當下的活動類型作如下定義: 3.1.1 彈性活動 彈性活動,即個人發起、應激性需求、可被調整或者取消的活動類型。比如聚餐、斗地主、K歌等自身需求小,發起次數頻繁。一旦遇到其他重要的事情,這類活動就會調整或者被犧牲掉。 顯著特點:基于場景化個人情感感性層面的需求。一般是平級階層的活動。 產品形態:IM、陌陌、微信類產品,不具備參加流程性,聯系上即可。 3.1.2 硬性活動 硬性活動,即組織方發起、計劃性需求、不好被調整或者取消的活動類型。比如科技座談、音樂歌劇、創業演示、運動、電影、會議、商務、派對、教育等。這類活動會按照計劃、流程進行,被調整或者犧牲的可能性小。 顯著特點:基于階段化個人發展理性層面的需求。一般是向上階層的活動。 產品形態:活動平臺、工具類產品,具備參加流程性,完成操作后參加。 3.2 用戶群探索 3.2.1 用戶群類型 根據上述定義的彈性活動,硬性活動理論,同一個人也許是以上兩種活動類型產品的用戶。畢竟一個人有感性和理性兩面,不矛盾并存。為更好的探討用戶群類型,下面還是從活動類型方面區分用戶群類型,即彈性活動類、硬性活動類產品用戶。 3.2.2 用戶活躍時間 互聯網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即周一-周五網站流量穩定,一到周末則流量明顯下降。可以理解為假節日用戶外出的機會增多,導致網站訪問用戶變少,網站流量下降。 工作日、周末活躍分析論證 所有活動網站中,只有豆瓣同城的數據值得研究和分析一下(其他活動類產品均處于早起階段。) 圖 豆瓣用戶群屬性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豆瓣用戶群屬性主要為20-35歲之間,學歷主要為本科、大專以上的職場用戶。這個用戶群也很符合現在互聯網的主流網民群體。 圖 豆瓣同城2012年9月數據 上圖為同事幫忙分析的豆瓣同城2012年9月份的活動數據。左側為某活動類型下的活動數量。底部為9月1日-30日中詳細某天時間段下有哪些活動類型。紅色塊表明周末時間,藍色塊為工作日時間。相鄰灰色線條為周六、周日兩天。 圖表解讀:數據顯示大多數活動類型在周六的數量達到頂峰,周日這天進行的活動數量較周六少一點。周六盡情玩,周日可以休息下。不然周日盡情玩了,周一就需要緩沖休息了。這樣會影響工作。 聚會、講座活動活動波動較大,也相比其他活動類型數量較多。9月是一個神奇的日子。因為后面就是雙節。旅游、運動類活動在9月火速增多。再看哦,公益類活動基本沒受時間段影響,波動漲幅不是很大,但也符合工作日活躍度明顯低于周末的規律。 基于彈性活動類產品的用戶活躍時間普遍為晚上。 基于硬性活動類產品的用戶活躍時間普遍為節假日的白天。 晚上、白天活躍時間的看法暫無可靠數據支撐,經驗之談而已。有機會詳細分析論證一下。 3.3 產品方向探索 活動類產品包含三大元素:活動、地點、人。 從這三個元素入手思考活動產品方向,則: 活動 活動,即活動信息,是網站提供活動信息?所有戶提供?還是認證的主辦方提供? 方向切入點:可以走自主編輯提供活動信息;讓認證通過的主辦方發布活動信息;讓用戶自主發布活動信息。從活動信息入手,則有此3條路。 地點 地點,活動地點。是固定性場所還是隨意性場所? 方向切入點:固定場所,則可以提供場所預定或者售票。隨意場所,則可以走地點WIKI編輯,趣味性網羅固定非固定場所信息。 人 人,活動參與的人。是熟人活動還是陌生人活動?熟人活動,則好從工具入手,發布、收款工具。陌生人活動,則需要建立誠信體系。陌生人活動的整個驅動力需要搞清楚,誠信體系是關鍵。 3.3.1 場地方向 7月11日,我從地點入手構建產品架構。整個產品驅動力在于場地的wiki編輯模式。 WIKI合作編輯,相信用戶共同維護。總有那么多免費好玩的場地(地方),免費作為強大的驅動力,移動端產品配合開發一個場地拍的產品,用戶手機定位,即時準確分享建立場地數據庫。活動地點數據將會是活動類產品的壁壘,一旦壁壘形成,則后進者則將難以進入。 場地免費收費創意來自于蘋果App Store中的應用榜單。當時想到免費、收費場地的理由是當時接手的產品中活動類型有彈性活動和硬性活動。 場地主頁,活動信息和場地關聯。關注場地,則關注到場地下的活動動態。讓場地串聯起整個活動產品線。 誠然,場地WIKI編輯模式,關注場地主頁借鑒與知乎產品形態。不過多贅述。 3.3.2 陌生人方向 當時老板確定的產品用戶為陌生人之間的活動。但陌生人活動必須解決掉的問題是誠信體系。然后是相關的其他體系都需要打通。 老板的要求: 找一個方法,確保活動能有效達成。 同要求1 同要求2 然后,我苦思冥想在互聯網中是否存在類似的產品?或者可借用的產品模型?類似的產品,當時我國內國外找了個遍也沒有發現。是否有可借用的產品模型?然后想到了電商的C2C模型。 電商C2C模型包括四大體系:信息體系、誠信體系、支付體系、物流體系。四大體系相輔相成確保了電商行業的發展。成功案例:淘寶網。 順著這個模型的思路,我解剖了參加活動的整個流程中的各個可能影響活動達成的因素。 在上圖中,我分析出影響活動達成的五大體系:通信體系、誠信體系、驅動體系、地域體系、平臺體系。 通信體系,告知用戶是否Online在線通道,你若在線,則被邀請參加活動幾率就高。 誠信體系,在個人資料中有誠信認證(手機號、身份證),赴約次數(赴約的熱情)。 驅動體系,就好像網上購物,有主動也有被動。目的性強,就直接主動選擇活動參加了。被動的,則需要有吸引點,比如美女或者其他興趣整理的東西(類似導購),然后參加活動。 地域體系,對周邊距離用戶、活動的推薦;對前往參加活動目的地交通信息支持等。 平臺體系,即WEB端、手機端、平板端等產品跨平臺數據同步、跨平臺用戶體驗延展性。 誠信體系,即活動后的話題、照片分享;活動發起人或者舉辦方對某人是否爽約點評。 3.3.3 職場人方向 上面3.3.1和3.3.2中產品架構是7月份的想法。其中有好想法也有欠缺考慮的想法。 我一直在思考的幾個問題: 哪些人在參加彈性活動? 哪些人在參加硬性活動? 哪些人更加需要活動? 哪些人的活動沒法做了? 哪些人的活動還有機會? 其實,在我蹩腳的定義出彈性活動、硬性活動的時候,已經給出了這兩大類活動最顯著的特點和適宜各自活動類型的產品形態。 彈性活動,太過于不可把控,給你某個工具,或者通道你就可以隨時建立起彈性活動。這類產品現在很多。移動端的好多產品其實已經都有了建立這個通道的功能。 硬性活動,機會大把大把的存在。 活動、地點、人,活動三要素,上圖中為啥沒有地點? 其實,地點正是我一直以來過于放大的地方。下面是我的懺悔。 地點,為什么不該是重點? 現在的活動類產品不可能走跨城區進行。即屬于同城的。北京城大嗎?地鐵2小時足以橫跨北京吧?所以時間成本克服了空間距離。地點,不是問題。 既然是硬性活動,在這里就沒有什么理由去計較5分鐘和2小時的空間距離。地點,不是問題。 根據地點推送周邊用戶不更好嗎?推送用戶,不利于產品定位。產品形態為職場活動定位。再說,推送近距離用戶,你能有多近?5分鐘和2小時區別很大?地點,不是問題。 場地預定相當于場地提供方組織了活動,用戶在線預訂相當于報名參加。在這里,單獨的場地預定,就好比在線報名參加的活動形式,沒必要單獨做成場地預定頻道,融入到活動報名流程中才是可取的。地點,不是問題。 活動達成,不是重點。 1、在一些活動類產品中,大致有需要20-25人的參加人數范圍限制。倘若人數不夠20人,在該活動可能不會如期舉行,即活動未達成。但在硬性活動中,如期舉行是必須的。 2、在圖26中,周一-周五是參加報名時間,在周末活動開始之前人數是足以夠數的。相反,需要有人數滿員限制,達到上限不許報名參加。畢竟,超過參加人數,最后體驗很將就,不好,不好。 活動開始時間,是重點。 原因是什么?詳細看3.2.2中的工作日、周末活躍時間分析論證以及圖26說明,此處不贅述。 四、產品未來 4.1 產品定位 現有的獨立活動類產品中,不管是社區類,還是票務類,工具類產品,在用戶群上都沒有達到準確精準的定位。你究竟是快餐還是美食?產品過于同質化,相互之間界限模糊,導致同類產品都做不好。 沒說非得特立獨行,非得做世人未做過的。重點在于產品需要專注,再專注。 4.2 產品創新 產品使用場景習慣。買書的時候跑去豆瓣看書評、想看電影的時候跑去豆瓣看影評、夜寂寞的時候你會打開微信、有不知道百度一下、每天10:00從聚劃算開始... ...這就是產品使用場景習慣。讓用戶養成這個習慣的產品,你做到了? 職場苦逼上班族,周一-周五是滿檔需要出勤的。每天都那么累,就算是OOXX也沒心情和精力。(難道在這個時段進行彈性活動?是的,這個時候微信、陌陌做到了。你,還有機會嗎?) 是否有注意到活動類網站中明顯的周末時間開始的活動老多了。周一至周五的活動不是很多。除非,那是35歲以上人群的菜。 有沒有發現職場圈子真的很小很小?小的你都不知道還有誰,最后就剩下了你一人。人是屬于社會的,活動是一種社會形式。職場分享、會場、聯營等等各種活動類型可以、迫切期待著進行。 是否,周一至周五,放心報名參加活動,周末放松開始活動?不能再讓職場的同學屁顛屁顛的趕夜場了。你的同學,TA有周末。 上面聊到的只是關于活動報名、開始時間上一個小的創新點。關于活動類產品的創新,還有好多。我需要用實踐去證明這些創新是否可行,也期待有私下的交流。
2014-04-16
【運營讀書匯第一期】沸騰十五年教會你什么?
每一個行業憑欄興起的時期,就如狄更斯所說,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成王敗寇,步步驚心,故事性也最強。本書就是梳理中國互聯網從蠻荒到繁榮的十五年歷程的佳作,值得每個喜歡中國互聯網的人讀一讀。 分享你每次閱讀的體會,你會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互聯網。
2014-02-20